农村节庆民俗文化的“能人”及其作用-节庆民俗-中司网-中司敦睦网

热门关键词:  济南  司培元  司培   5 0 4
城市: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更多

农村节庆民俗文化的“能人”及其作用

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人气:1376 发布时间:2018-05-05 11:31:11
摘要:摘要:在农村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, 一些农村民俗文化能人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, 重拾民俗文化的意识强烈, 开始主动把握节庆民俗文化蕴含的商机, 使得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经济,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 在农村务实求富的经济发展进程中, 一

农村节庆民俗文化的“能人”及其作用

摘要:在农村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, 一些农村民俗文化“能人”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, 重拾民俗文化的意识强烈, 开始主动把握节庆民俗文化蕴含的商机, 使得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经济,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

在农村务实求富的经济发展进程中, 一些农民看到了节庆民俗文化里蕴含的商机, 他们具有敏锐的节庆市场触觉, 善于发现和把握发展民俗文化的机遇, 做出适应时代的回应, 使得一些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开始在文化能人的引领下悄然发展。

一、农村节庆民俗文化“能人”

农村不是文化的沙漠, 农民群体也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, 他们中间卧虎藏龙。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“文化能人”生在农村, 长在农村, 他们的艺术养分来自于土壤, 萌发于生活, 接地气, 通人俗, 与乡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。不少乡土文化能人在发展民俗文化上功绩显著, 具有乐于奉献、敢于创新的特点。他们对乡土文化饱含深情, 对发展民俗文化充满干劲和激情, “还有带徒授艺、传承家学的强烈责任感。”[1]这些生在农村, 长在农村, 在民俗文化领域拥有专长的农民, 或是继承家族手艺, 拥有一技之长, 靠技术吃饭;抑或是靠后天努力, 学习并擅长多种民俗技艺, 开展组织公益或中介的节庆民俗活动。

陕西凤翔是汉唐时期古“丝绸之路”的必经之路, 这里孕育着悠远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, 当地民谣称凤翔有三绝:“东湖柳、西凤酒、妇人手”。“妇人手”狭义上指农村妇女勤劳灵巧, 历来有织绣编秸的传统, 广义上则泛指当地农村乡土文化丰富, 劳动人民聪明智慧。凤翔乡土民俗文化的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, 即乡土文化“能人”, 是节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主要力量, 具有领军作用, 在当地著名的有生肖泥塑大师、凤翔六营村的胡深、胡新明以及泥塑艺人胡永兴、韩锁存、杜银等。

二、乡村“能人”的作用

(一) 带徒授艺, 传承文化

“乡土文化能人, 或技艺超群, 或热心公益, 不求回报, 愿意将自己的才艺奉献出来与众分享, 社会效应积极, 推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。”[2]陕西凤翔泥塑历史悠久, 县城城东5公里处的城关镇六营村, 就是有名的泥塑村, 团体作坊经济较为发达。中央四套《远方的家》摄制组, 就曾在《江河行》系列节目走访渭河流域的时候, 专门采访了凤翔泥塑艺人胡深老人, 老人谦虚地说:“在我有生之年做点有益的事, 开办传习所, 不分亲疏, 培养徒弟, 带动村里人把祖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”。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明也是凤翔民俗技艺的带头人, 创办的民俗习艺馆及民俗文化大院, 既把生产制作、研究开发融为一体, 又实现了本土劳动力的就近就业。每逢节假日, 这些馆、院、作坊就成为游客和青少年参观、体验的场所及乡村民俗文化的教育基地, 对民俗技艺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三十多年来, 他们培养的学生已达3 000余人。

(二) 顺应时代, 敢于创新, 产业带动业绩突出

泥塑大师胡新明在凤翔泥塑的生产技术革新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, 改善了泥塑作品容易破碎的缺点。2010年, 他还开发出了“原色泥塑”, 注重还原黄土的质朴, 颇具原生态风格, 受到现代人的审美青睐。在胡新民等民俗“能人”的带领下, 该村现有300多户从事泥塑工艺的加工制作, 一年仅泥塑产业一项就为该村实现了600多万元的产值, 若加上马勺脸谱、皮影、刺绣等手工艺品及相关的节庆旅游等产业, 产值将可能超出6 000万元。

(三) 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

民俗文化传播, 人是重要因素, 人才是第一资源。2005年以来, 尽管国家加大了乡村文化的资金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, 但却缺少专业的乡村民俗文化开发与经营人才, 制约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。各镇、各村节庆民俗文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, 原因就在于是否拥有产业的领军人物。乡土文化能人一般是民俗文化血缘、地缘、业源传承的后人, 民俗技艺子承父业、师傅带徒弟, 他们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。他们最贴近地气, 贴近群众, 了解市场;作品贴近生活、原汁原味;民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, 活跃了地方文化气氛;他们最懂得乡众的爱好和需求, 也最受市场欢迎。尽管这些民间文化人才中多数人的身份还是农民, 但他们在艺术上各显神通, 有利于节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

司庆友 13608926283 司小阳 13895124699 地址: 天津自贸试验区(中心商务区)迎宾大道1988号浙商大厦1~1801 邮箱: zhongsidunmu@sina.com 邮编:300450

Copyright © 2018-2019 中司敦睦文化传播(天津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: 津ICP备18002767号 技术支持:北京龙域网络

官方微信

    中司敦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