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清:2018年高考作文题“评论体”的“八大猜想”-青少年-中司网-中司敦睦网

热门关键词:  济南  司培元  司培   5 0 4
城市: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更多

袁清:2018年高考作文题“评论体”的“八大猜想”

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人气:1280 发布时间:2018-05-28 05:15:01
摘要:文章合为时而著,高考作文记录时代,同样也被时代记录。
高考倒计时10天,作文是一年一度高考的重头戏,也是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标杆试题。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文风与时代合拍,高考作文记录时代,同样也被时代记录。
回顾40年高考作文从“关”到“放”,意在拓展考生思维疆界,笔者推崇高考作文的“评论体”, 2018年高考作文的“评论体”或成为夹叙夹议、叙议结合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后的新宠,这将解放了考生主体性的理性思辨力,摒弃千人一面、味同㬭蜡的苍白“套作”,沿着人、文合一的价值轨道前行。




作文“评论体”的重点在作文的“立意”,用“立意”完成作文的蜕变,它也符合教育部最新的强调语文“学科核心素养”的培育。讴歌时代并启迪考生从现在开始的人文思考,是这个时代考生的幸运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作文“立意”的文化价值,就在于它的“文而化之”,通过“化”的方式赋予到生命中,赋予到思维,赋予到生活,赋予到未来。
高考作文又如何从确立“立意”这一灵魂,用“哲学增思辨,时事加气息,国学添底蕴,美学颂时代”? “立意”,强调发㪚性思维、思辨性分析,体现“由表及里,由果溯因,揭示实质,抒发感慨”。观察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又大多触及国家热点,需融通古今中外,需提练出厚重人文精涵与鲜活性兼具,需确立向上的时代主题和鲜明价值观念。
笔者高考作文“评论体”的“第一大猜想”:“变与不变”(改革开放40年的再出发)。文章可体现改革没有完成时,惟有进行时,不是“休止符”,而是“冲锋号”。可涉及改革开放40年再出发的“时空坐标”和“哲学思辨”。“国学添底蕴”可引出“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与诸子登岘山》‘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’”,阐释其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。大至朝代更替,小至一家兴衰,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、悲欢离合,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,没有谁没有感觉到。寒来暑往,春去秋来,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。


     
   
“第二大猜想:“快与慢”(国家高质量的发展,经济动能的转换)。表达“快”仅仅是一种象征,它只代表着时代的步伐。走马观花,浮光掠影,在快节奏的今天,这是我们必须的行走方式。而重要的“慢”是一份豁达。不再去回首因慢而挨打的中国近代史,无需去担心“快”将人间的温情冷却。走过千山玩水,慢早已沉淀一份淡然,成就一份豁达。细嚼慢咽,精雕细琢,用慢创造的往往是永恒的精品。
“第三大猜想”:“重与轻”(生命的意义)。看“重”是重些什么?是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挖掘,对文学的守望。而学会“看轻”很重要。人生才能变得自由。人生而不自由,生活赋予了我们许多枷锁,世俗的功名利禄,荣辱得失,这些往往都成了通往理想之路的绊脚石,学会看轻,我们才能自由前进。“行到路穷时,坐看云起时;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,一骑白鹿游访青崖;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,来到林间回归自然本真。他们放下了牵绊自己的事物,在理想之路上自由前行,如此这般的洒脱,人生怎不叫大自由呢?雨果有言:“心灵是人类的枷锁。
“第四个猜想”:“走出去与走进来”(人类命运共同体)马克思思想、精神的“走出去”与“走进来”,很好地呼应了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今天来看它很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,最大限度地平衡和结合了国家、社会、集体道德和个人道德发展的需要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世界社会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,有助于达成全人类发展改革共识,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凝聚力量。          
“第五大猜想”:“不慕古与不留今”(创新是第一动力)“国学添底蕴”体现“与时变,与俗化”。“不慕古”反对的是因循守旧、抱残守缺;“不留今”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,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;“与时变”倡导的是因时而变,顺应潮流;“与俗化”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。




 
“第六大猜想”:“减量与增量”(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)。强调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文章可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“前”是继承了马克思“人与自然”的重要思想,而“后”则是补齐了马克思面向未来的“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”。“国学添底蕴”可引用晚清学者李渔笔下的“过目之物,尽是图画,入耳之声,无非诗料”;引用《论语·述而》中“钓而不网,弋而不射宿”,引用《孟子·尽心上》曰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。引用后稍加阐述。
“第七大猜想”:“有和无”(“一带一路”、雄安新区)。“一带一路”和“雄安新区”乃是一种哲学思考,哲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,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,涵盖愿景、理念、思想、道德情操,哲学无实用,实用非哲学,哲学又有大用。“国学添底蕴”可引用《道德经》: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”有”、“无”的辩证哲学。
“第八大猜想”:“知与行”(美好生活的需要)。无论是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奋斗目标”的”“美丽中国”建设,还是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”的国家建设,其中我们方能看出“美”正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发动机。 “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”,它是一种“增量”,实现这一宏伟愿景,需绵绵用力,久久为功,需“坐而论道”,更需“起而行之”。知行并进,相资为用。“国学添底蕴”可用王阳明明的“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”。




 
作者袁清,博士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《环球财经》专栏作者,全国总工会中工网特约评论员、和讯网财经评论作者,近年连续三年撰写高考作文并获赞赏。
司庆友 13608926283 司小阳 13895124699 地址: 天津自贸试验区(中心商务区)迎宾大道1988号浙商大厦1~1801 邮箱: zhongsidunmu@sina.com 邮编:300450

Copyright © 2018-2019 中司敦睦文化传播(天津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: 津ICP备18002767号 技术支持:北京龙域网络

官方微信

    中司敦睦